首頁 新聞中心 即時新聞 時政 獨家 縣區(qū) 小記者 教育 醫(yī)療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網 數字報刊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文化歷史 > 張家口文化歷史

麻學峰:水墨燕山

2022-02-24 11:37:25  來源:張家口新聞網

  麻學峰,曾用名麻雪峰,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長城書畫院理事,中國根藝美術學會會員,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省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張家口市美協副主席,張家口市工藝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崇禮區(qū)美協主席,文化部中國書畫院院聘畫家,中國未來研究會名人書畫專業(yè)委員會理事。華夏好丹青精英班第一期畫家,中國畫創(chuàng)作研究中心院聘畫家。北京白瀑寺畫院畫家。《厚土》《紅土地》《霜雪菁英》等作品曾9次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展覽。其中國畫《山野汽笛》榮獲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民族美術雙年展最高獎并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妒ビ颉啡脒x中國畫學會主辦的“吉祥五臺山”中國畫作品畫展。

 

  燕山雪千重 麻學峰 作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詩仙筆下, 這場風雪,穿越千載,飄落燕山。雪落千載鑄成魂, 雪落千重吟為歌。 踏雪尋梅,是;臥冰狩獵, 亦是。 如今,一場體育盛會亦循跡而至。有幸見證文明的融合,欣喜之余,信筆寫意。”這是麻學峰歷時一年創(chuàng)作的長13米的國畫 《燕山雪千重》 上的題跋。

  獻禮冬奧會的國畫 《燕山雪千重》,是畫家將北京、 崇禮、 延慶和高鐵、永定河、長城及燕山山脈等融為一體的作品,恢弘偉岸,墨潤凝華,筆墨語言中透露出踏實、真摯的態(tài)度。

  麻學峰是土生土長的崇禮人,他從1986年走上設計工作就開始了從藝的探索, 2014年參加首都師大培訓和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心,又到清華美院、人民大學接受專業(yè)的研修。他經常輾轉于河北、北京和全國各地,作品參加了多項全國和省市展覽。從藝的過程曲折而艱辛,但他追逐夢想的熱情與態(tài)度從未改變。

  《2022相約在崇禮》 《林海雪原》 《山野汽笛》 《厚土》……麻學峰鐘情于水墨山水繪畫,近幾年創(chuàng)作的大幅作品,千巖萬壑,層磊積石,畫面氣息厚重,氤氳墨象其中,畫作中能感受到對山河博大氣脈的自然,有一種震撼的敬畏,這是從技到藝的付出與專注才會帶來的繪畫呈現。

  燕山雪千重 (局部)

  麻學峰畫面的山石取材于中原一帶的實景,于長年累月的磨練中開拓出自己的面貌。在山水畫的筆墨技法中,點、線、面是傳統(tǒng)的語言,水、墨是基本的材料和調和媒介。經濃淡干濕的組合形成墨色清澈的氣韻。氣韻意境含在畫中,這是需要多年的心智與技術修煉才能達到的境界,作者的認識就體現在造型與構圖的畫面之中。

  可以說,以麻學峰多年的堅持與對筆墨文化的領悟,感受到山水畫中渾厚中見精微,空靈中含詩韻的意境。 他的山水畫, 群山萬壑,咫尺千里,氣勢磅礴,這是難能可貴的胸襟氣度。他的山水創(chuàng)作遠觀有勢,近看有質。近看能看得清局部的山石結構陰陽向背,遠看能看到群山萬壑的千里之勢。

  利用藝術的語言組合再造,形成可觀可賞的畫面,使人看到真切的山水又感到磅礴的氣脈,這是經過多年的努力形成的畫家獨到的筆墨語言和美學風格。

  在中國的當代畫壇重塑筆墨強度,堅持民族性水墨繪畫挖掘其審美的現代價值,這是中國水墨繪畫面向未來發(fā)展的主要路徑,麻學峰致力于此,堅守民族文化的文脈與品質———繼承與創(chuàng)新。

  “我肩背行囊,尋訪南北名山,探求它們天然造化的不同,在大自然中尋覓學問?!?麻學峰說, 每一座不同大山的外貌,溝壑及山石構造、樹木植被、車馬舟楫、人物狀態(tài)都有不同的氣象,找到客觀的不同,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觀不同做了奠基。

  “我用我眼看世界, 我用我心赴丹青?!?麻學峰在家鄉(xiāng)崇禮投入地創(chuàng)作著,這里有樺皮嶺、太子城等山梁相擁相抱, 溝壑縱橫交錯,植被茂密。太舞滑雪場、云頂滑雪場,萬龍滑雪場、國家跳臺滑雪中心等, 像珍貴的寶石鑲嵌在山嶺中,是當代山水畫家的極好去處。

  麻學峰的畫,法乎其上,渾厚蒼郁;寒雪疏林,用筆勁健;淡墨暈染,干墨皴擦,厚而不板,不滯不澀;渾無斧鑿痕跡。 《霜雪菁英》《圣域》 《魂》……他筆下不管哪幅畫都感情飽滿,技法嫻熟。他以黑白對比和呼應關系輔以現代構成營造畫面,以傳統(tǒng)筆墨寫其精神,以寫生基礎經營丘壑,既有傳統(tǒng)又有現代感,每讀他的畫,中國畫時代氣息撲面而來。筆墨當隨時代,麻學峰做到了。(記者 郝瑩玉

編輯:荊麗娟
河山新聞
移動客戶端
張家口日報官方
微信“張小全兒”
張家口新聞網
官方微博
抖音掃碼
關注@張家口NEWS
【張家口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