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歷時三載, 全面反映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晉劇在涿鹿縣150 年歷史的圖書《山西梆子在涿鹿》,近日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全書分涿鹿戲劇簡史、早年名伶、今朝群芳、早年戲班、現今班社、幕后群英、古戲臺、新戲臺、戲里戲外、晉劇情緣、談古論今話梨園十一章和附錄先睹為快等 12部分。 全書以涿鹿戲劇發(fā)展史為主線,以戲臺、戲班、人物等為載體, 全面系統地記錄了涿鹿戲劇發(fā)展的歷史。 書中介紹涿鹿古今演出團體44個,晉劇音樂世家1個,演員47名,幕后人物20名; 記錄山西、內蒙、 河北古今演員660多名,司鼓、操琴等30余名;列舉明清以來各種劇目680多個; 收錄涿鹿古戲臺66座,新戲臺73座,戲臺題壁90多條。文中插圖1000多張。
★ 《作者簡介》:
霍漢清,男,漢族,1956年1月出生,祖籍涿鹿縣武家溝鎮(zhèn)溪源村。1979年9月參加工作,先后供職于涿鹿縣石油公司、河北省石油總公司。
他11歲輟學務農,編葦席,育良種,精通農業(yè)種植。1987年通過河北省自學考試取得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大專學歷。 是河北省民俗文化協會會員,涿鹿縣葦席編織非遺傳承人。 他還參與了涿鹿縣多部書籍的編寫和攝影,是《魅力武家溝鎮(zhèn)》副主編,著有《溪源記憶》《在溪源村的日子里》《記憶中的涿鹿城》等。
蕁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劉仙梅,曾任涿鹿縣晉劇團團長。
蕁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蔡有山,曾任涿鹿縣晉劇團團長。
★ 《精彩書摘》
山西梆子, 作為一種地方舞臺表演藝術, 在涿鹿已經傳承了100多年。 100多年來,它伴著滔滔的桑干河水,融入涿鹿這塊古老的土地,并在此枝繁葉茂, 成為這一地區(qū)占統治地位的劇種;100多年來, 它伴著晉商的叮當駝鈴, 撩起涿鹿人那遙遠的“鄉(xiāng)愁”,成為他們難以忘卻的精神家園;100多年來, 它伴著戰(zhàn)火硝煙與祥和升平的歷史, 走過歲月的風雨與麥浪千疇、 瓜田浮綠的富饒,經歷了難以訴說的榮辱興衰。
……
1978年涿鹿縣晉劇團《呼家將》劇照。
溪源村龍王廟戲臺。
晉劇,也稱山西梆子,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晉劇自清同治年間傳入涿鹿, 以其悠揚委婉的唱腔和優(yōu)宛如天籟的音樂,很快在涿鹿傳播開來,并風靡至今。 “二進宮不算戲,拾狗糞的有幾句”“進了保安城, 雞叫狗咬的聲音都是山西梆子味道”“空氣中彌漫著山西梆子的氣息”,這些百姓中流傳百年的話語足以說涿鹿人民對山西梆子在涿鹿的深厚感情。那個年代,山西梆子已經成為涿鹿百姓不離不棄的鄉(xiāng)音, 賴以生存的精神食糧和當今人難以割舍的鄉(xiāng)愁。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